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搬家-《国潮1980》
第(2/3)页
宁卫民惊讶发问。“如果一个床铺,你们俩怎么睡?”
“哎呀,你怎么忘了,他晚上打工白天睡觉。我是白天打工晚上睡觉。那我们俩一个床铺不就够了?这样的话至少能再省出一万多円来呢”
刘洋的话登时让宁卫民哑然。
没办法,宁卫民来东京就没吃过什么苦。
作为不多的特例,他和其他的内地同胞的在日生活完全就是脱节的。
要知道,节省是这个年代所有大陆人在海外的生存基础技能。
在东京的大部分大陆人,都能清楚的算出,最佳的地铁路线,有时候少坐一站,多走一段路,就能省出四个鸡蛋。
宁卫民怎么可能懂得这些?
其实都别说他了,连宁卫民带来的人都跟着他享福,从来不用算计这些。
“哎,刘洋,没你这样的。好不容易见面,何况宁总又是来搭救咱们的。你还说这些干嘛,卖惨呢。你什么意思呢?”
不得不说,搞文艺的就是比学工科的情商更高。
陈颂怕宁卫民有什么想法,赶紧来打岔了。
于是刘洋不好意思了,“我没什么意思,这不就是见着自己人了,才随便唠叨两句嘛。”
跟着挠挠头,看着宁卫民又说,“你别多心。其实我就是想说,我们俩都这个份儿上了,真是感激你能拉我们一把。而且起码对生活没多大要求,只要不用露宿街头,有地方睡觉就行。可不好给你添太多的麻烦。”
宁卫民则摆了摆手,表示他们才是多想了。
“哎,你们放心好了,我也不是滥好人,我给你们提供的宿舍是现成的。而且怎么也比这里强,家具,家电,该有的都有,不过有一点恐怕要委屈你们了,我开的毕竟是废品回收公司嘛。和你们同住的人虽然是国内同胞,可都是干糙活儿的人,没什么文化。你们得多包涵点。”
没想到,刘洋马上就说,“不不,不会。我还跟你说,来到东京,再想想国内,我现在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共和国的劳动人民才是最伟大的。”
陈颂也随之附和,“是啊,对极了。尤其是干粗重活儿的劳动人民,建筑工人,码头工人,煤矿工人……他们付出的多,得到的少,风吹雨淋,不见天日,勤勤恳恳,任劳任怨。在他们面前,我们算什么呢?我们现在体会最深的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啊。”
“嘿,你谈建筑工人的伟大,为什么不谈我刘洋的伟大。我也是建筑工人的一员呢?”刘洋不由调侃地说。
“你,你也算建筑工人?哪个建筑工人像你天天算计汇率,琢磨国内的价差,要不就是琢磨卖生发水,你啊,只知道钱。就是财迷……”
“你不是?你要不是,干嘛连路费都省,自己买辆旧自行车骑。”
屋里原本有些凝重和尴尬的气氛,被他们这番调侃打消了,他们已经度过了彼此见面时最局促和拘束的状态,又恢复到比较正常和放松的状态中了。
直至此时,他们才有点忘记了彼此身份的差距,有点像朋友一样了。
开始聊起东京遇到过的比较有趣的人和事,还有京城老家的种种变化。
说实话,如果是在京城,像他们三人这样性格差异巨大的人,或许可以相识,但绝不至于会产生这样的亲切感。
只有在异国他乡,他们这些并不是真正熟悉的人,才会因为来自京城这惟一的共同点,而产生如同莫逆之交的感受。
这或许就是最能凸显“同乡”价值的地方吧。
有人说,即便是世仇在这种情况下都能握手言和。
这话不能说是真的,但起码确实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。
不过没想到的是,就在他们聊得正欢畅的时候,有个不速之客不请自来打扰到了他们。
一个沪海人就住在楼上,应该是刚刚知道了陈颂他们要搬家的消息,敲开了门,询问陈颂要不要卖自行车。
陈颂原本无可无不可,奈何这家伙出价太低,原本那辆车子陈颂就是八千日元买来的,想要卖个六千円就好。
奈何对方却只肯出两千,势必要以白菜价买到。
陈颂自然是不肯,便摇头拒绝。
但沪海人天生的精明让其又不肯放弃这块肉吃,忍不住道,“你们不是去做公司的话务嘛,而且包吃包住的,车子今后又没有用处,关照关照同胞又怎么了?不要太自私了。”
这就属于上升到道德绑架的地步了,刘洋立刻听不过了。
“喂,我们是搬家,不是回国。车子当然还有用的,平时买买东西,也比徒步好啊。两千円给你,亏你开得了口?你这跟白要有什么区别?”
陈颂更是有点被他搅烦了,索性又退一步。
“不是不关照你,关键你给的价格太低了。要不你给五千五百円好了。嫌贵就拉倒。当没这事儿。”
却没想到,对方还是哩哩啦啦,纠缠没完。
宁卫民这个时候知道不能再耗下去了,否则这个买车的会扯皮没个完,就站起来要走。
“刘洋,陈颂,茶也喝了,时间差不多了,拿行李吧。咱们走。”
却没想到,对方根本就没个眼色,大概觉得宁卫民要搅黄他的好事,反而冲着宁卫民来了。
“喂喂,你这人,好不晓事。没看见我们正在商量事儿嘛。你捣什么乱啊。”
结果这下可好,这家伙如此分不清大小王,都不用宁卫民说话,他刚收的“哼哈二将”就都先急眼了。
“滚,滚滚滚。妈的,给台阶也不下,你是找骂还是找抽呢!再说一个字,我大耳帖子招呼你!”
刘洋开始撸胳膊挽袖子。
第(2/3)页